from the net:

<《唐詩鑑賞辭典》劉逸生評析

  <這是一首干謁詩。唐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孟浩然 西游長安,寫了這首詩贈當時在相位的張九齡,目的是想得到張的賞識和錄用,只是為了保持一點身分,方寫得那樣委婉,極力泯滅那干謁的痕跡。...
詩人巧妙地還用了「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准南子‧說林訓》)的古語。>


<秋水盛漲,八月的洞庭湖裝得滿滿的,和岸上幾乎平接。遠遠望去,水天一色,洞庭湖和天空接合成了完完整整的一塊。開頭兩句,寫得洞庭湖極開朗也被涵渾,汪洋浩闊,與天相接,潤澤著千花萬樹,容納了大大小小的河流。>

  <三、四句實寫潮。「氣蒸」句寫出湖的豐厚的蓄積,仿佛廣大的沼澤地帶,都受到湖的滋養哺育,才顯得那樣草木繁茂,鬱鬱蒼蒼。而「波撼」 兩字放在「岳陽城」上,襯托湖的澎湃動蕩,也極為有力。人們眼中的這一座湖濱城,好像瑟縮不安地匍伏在它的腳下,變得異常渺小了。這兩句被稱為描寫洞庭湖 的名句。但兩句仍有區別:上句用寬廣的平面襯托潮的浩闊,下句用窄小的立體來反映湖的聲勢。詩人筆下的洞庭湖不僅廣大,而且還充滿活力。>

  <下面四句,轉入抒情。「欲濟無舟楫」,是從眼前景物觸發出來的,詩人面對浩浩的湖水,想到自己還是在野之身,要找出路卻沒有人接引,正 如想渡過湖去卻沒有船隻一樣。「端居恥聖明」,是說在這個「聖明」的太平盛世,自己不甘心閑居無事,要出來做一番事業。這兩句是正式向張丞相表白心事,說 明自己目前雖然是個隱士,可是並非本願,出仕求官運是心焉嚮往的,不過還找不到門路而已。>

<於是下面再進一步,向張丞相發出呼籲。「垂釣者」暗指當朝執政的人物,其實是專就張丞相而言。這最後兩句,意思是說:執政的張大人啊,您能出來主持國政,我是十分欽佩的,不過我是在野之身,不能追隨左右,替你效力,只有徒然表示欽羨之情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