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4 November 2013

革命先烈秋瑾:秋風秋雨愁煞人 O Autumn Winds chilly, O Autumn Rains chilly, (Why you are spilling)

革命先烈 秋瑾 遺言:


      「秋風秋雨愁煞人。」

Last Words by Qiū Jǐn(1875~1907)
-- the first female Chinese revolutionary martyred
   towards the dying days of the Manchu Dynasty   
-- Translated by Frank C Yue
 
O Autumn Winds chilly,
O Autumn Rains chilly,
       (Why you are spilling) --
Woe o'er m'loved Country (of Serfs                                                   unwilling)!

Translator's Note:

I found it v difficulty to translate these 7 words in this case for Qiu Jin. To translate  these "faithfully -- 'as-is' --" would just make the rendition quite meaningless for the average English-speaking i-reader. So, I opted for the easier way: some sort of interpretative translation, as shown above.

from the net:

< 名句赏析

秋天在我国文学意味上多带有悲凉肃杀色彩,自古逢秋悲寂寥,有 “春女思,秋士悲” 之说。仅从字面也可以想象出萧索秋天的场景:绵绵秋雨,伴着寒冷的秋风,天空一定是昏黄的,肃杀的冬季就要来了,大地上没有了勃勃生机,正是万物凋零的时节,在秋风秋雨之中,心情更是惆怅哀凉。

这一诗句,充分表达了秋瑾对封建黑暗统治的不满,对吃人礼教的反抗,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也表达一位女革命家忧国忧民、壮志未酬、面对死亡的悲愤心情。

诗词出处

该句出于 (清) 陶澹人《沧江红雨楼诗集》的《秋暮遣怀》
全文如下:

                     人生天地一叶萍,  利名役役三秋草。
              秋草能为春草新,  苍颜难换朱颜好。
              篱前黄菊未开花,  寂寞清樽冷怀抱。
              秋风秋雨愁煞人,  寒宵独坐心如捣。
              出门拔剑壮槃游,  霜华拂处尘氛少。
              朝凌五岳暮三洲,  人世风波岂能保。
              不如归去卧糟丘,  老死蓬蒿事幽诗。


3  故事背景

1907年春,秋瑾 回到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同 徐锡麟 秘密组织 “光复军”,准备相继在安庆与绍兴,举行武装起义。由于7月6日 徐锡麟 在安庆起义中失败牺牲,其弟 徐伟 又供出 秋瑾。10日  秋瑾 得知消息,明白清政府马上要来追捕。众人劝她速离绍兴,但她却把所有同志安排撤离,唯自己独自一人,孤守在大通学堂。她说:“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 用行动实现自己加入 “同盟会” 时许下的诺言:“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

1907年7月13日(六月四日)下午,政府军把大通学堂围得水泄不通。秋瑾 被捕后,被解赴绍兴府衙门,未几,贵福 提出审问,百问不答,最后讯以朋友姓名,秋瑾 答:“你也常到大通,并赠我‘竞争世界,雄冠地球’对联,同在大通拍过照片。” 贵福 遂不敢问。次日交山阴知县 李钟岳 审问,李素同情 秋瑾,秋只书 “秋风秋雨愁煞人” 七字,别无他语。贵福 又改派幕友 余某 严讯,秋咬牙闭目,余某得不到革命私密,便伪造供词,强捺指印了结。

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秋瑾 被押到绍兴古轩亭口刑场,她目别祖国蓝天,慷慨就义,年仅31岁。她以一腔热血,终于唤醒了中华民族。仅4年后,辛亥革命的炮火,就响遍武昌城头。

秋瑾资料

秋瑾(1875~1907),字璿卿,号竞雄,自称鉴湖女侠,清山阴人,我国民主主义革命著名活动家,妇女解放运动先驱。

光绪三十年(1904)年夏,东渡日本留学。翌年先后加入光复会、同盟会,并被推为同盟会评议员、同盟会浙江分会会长。

光绪三十三年(1907)初接办大通学堂,赴浙东各地联络会党,组织光复军,准备皖浙两地同时起义。五月二十六日,徐锡麟 安庆起义失败,绍兴革命行动暴露。六月初四下午四时,清兵三百余人包围大通学堂,秋瑾 不幸被捕。初六日晨就义于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所作诗词豪放悲壮,后人辑为《秋瑾集》。>


from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 早年
秋瑾 出生於一個官宦家庭,曾祖父 秋家丞 曾任縣令。1881年9月,秋瑾 祖父 秋嘉禾 離雲宵,赴「鹿港廳同知」任。1885年,父 秋壽南 在福建提督門幕府任內,以勞積保知縣,分發台灣。初赴台北府某縣任,卻被人捷足先得,改除「台灣撫院文案」。1886年,秋壽南 在台灣,囑親戚 何祿安 護眷赴台。秋瑾 隨母親兄妹道經上海,耽擱數月;後搭糧船成行。海上遇颱風;數日後,安抵台北。三月後,隨母親兄妹返回廈門。

婚姻
1894年(清光緒二十年),其父 秋壽南(信候) 任湖南省湘鄉縣督銷總辦時,將 秋瑾 許配給湘潭縣荷葉鄉 王廷鈞 為妻。1896年(光緒二十二年),秋與王結婚。王廷鈞 在湘潭開設「義源當舖」,秋瑾 大部分時間住在湘潭,也常回到婆家。1897年生子元德(沅德,名元深,字仲瀛,號艾潭,亦號重民,1897年6月27日-1955年)。1901年生女桂芬(字燦芝,1901年10月7日-1967年),11月26日其父卒於湖南桂陽知州任上,之後秋家辦和濟錢莊。1902年錢莊倒閉,其夫捐官任戶部主事,秋瑾攜子隨夫遷居北京。
留日

1903年,秋瑾 與 吳芝瑛 結拜,中秋,秋瑾身着男裝到戲院看戲,轟動一時。不久,秋瑾 和丈夫發生了婚姻危機,然後離婚。1904年 秋瑾 變賣首飾籌集資金於5月東渡至日本,先後入日語講習所、青山實踐女校。在日本期間,秋瑾 積極參加留日學生的革命活動,與 陳擷芬 發起共愛會,和劉道一等組織十人會,加入 馮自由 和 梁慕光 受 孫中山 委派在橫濱成立的三合會,並受封為「白紙扇」(即軍師)。

回國
1905年,秋瑾 回國省親,5、6月間由 徐錫麟 介紹加入光復會。7月15日再次東渡日本,8月經 馮自由 介紹在 黃興 寓所加入了由 孫中山 等創立才半個月的中國同盟會。1906年2月,因抗議日本文部省於去年11月2日頒發的《清國留日學生取締規則》而回國,據永田圭介的專著《秋瑾——競雄女俠傳》稱,在回國前 秋瑾 曾在 陳天華 追悼會上對反對回國的 魯迅、許壽裳 等人拔出了隨身攜帶的日本刀厲聲喝道:「投降滿虜,賣友求榮。欺壓漢人,吃我一刀。」

9月在上海組織銳峻學社(其他組織者包括 尹銳志、陳伯平、姚勇忱)。

1907年1月在上海創辦《中國女報》(只出版兩期,創刊號發刊於1906年農曆十二月初一日,第二期出版於1907年正月二十日)。3月間回紹興,與 徐錫麟 等創辦明道女子學堂。不久又主持大通學堂(1905年 徐錫麟 等創辦,後作為紹興光復會總機關)體育專修科,並任學堂督辦。

就義
大約從1907年春開始籌資準備於7月由金華起義,呼應 徐錫麟 在安慶起義。7月1日至4日,武義、金華、永康等地先後發生光復軍起義,但均告失敗。7月6日 徐錫麟 在安慶刺殺安徽巡撫 恩銘,被捕後旋被殺,安慶起義遂告失敗。徐錫麟 弟 徐偉供 詞牽連 秋瑾,但 秋瑾 拒絕離開紹興,認為「革命要流血才會成功」。

消息為浙江巡撫 張曾敭(張之洞之叔)得知,大為震怒,知悉 徐錫麟 與 紹興大通學堂督辦 秋瑾 乃為同黨,氣急敗壞。當即急電紹興府知府 貴福,派山陰縣令 李鍾嶽 查封大通學堂。

7月14日,李鍾嶽 帶領標兵管帶到大通學校查抄。李鍾嶽 深恐軍隊亂開槍,特地乘轎在前,軍士只得朝天鳴槍。人馬剛至時,校門緊閉,校內有槍還擊,李在轎內,大聲喊話:「本縣在此,大家放心,無須開槍。」軍士遂破校門而入,師生四散。縣令怕傷及 秋瑾,喝令兵士不得射擊女子。此時,秋瑾 正穿著長袍立在屋脊上,聽縣令喊話便脫下長袍。軍士見是女子,不復射擊,得免於難。因放暑假,這次查抄只逮到 秋瑾 和八名學生。另在水澄橋河下溺死一人,校墻外跌死一人,並搜出槍數十支,子彈若干。...

後事
秋瑾 下午四時在大通學堂被捕,被關押在臥龍山(即府山)監獄(今臥龍山建有風雨亭)。貴福、李鍾嶽 及會稽縣令 李瑞年,行三堂會審。次日 貴福 責令 李鍾嶽 派人到紹興城外 秋瑾 母親家查抄。李鍾嶽 故意草草了事,裝作一無所獲。李鍾嶽 命將 秋瑾 等九人,提到衙內花廳。秋瑾 口供僅寫「秋風秋雨愁煞人」一詩句。隨後,李鍾嶽 即到紹興府向 貴福 報告審訊情形。貴福 愀然不悅。貴福 當晚赴杭,向 張曾揚 作假報告,說 秋瑾 對造反之罪,業已供認不諱。

15日凌晨三四時於浙江省紹興古軒亭口被五花大綁,反綁着處以斬刑,得年31歲。
1912年秋瑾 遺骨經湘、浙兩省協商遷回浙江杭州西湖西泠橋畔原墓地。使用紅磚砌成大門。同年12月10日,孫中山 親至秋墓祭悼,並撰題輓聯:

                    「江戶矢丹忱,重君首贊同盟會;
                        軒亭灑碧血,愧我今招俠女魂。」

在西湖 秋瑾 墓旁,修建風雨亭,亭以 秋瑾 臨刑前絕筆「秋風秋雨愁煞人」句而得名。... >

... <1981年,秋瑾 墓在西泠橋另一端重建,塑漢白玉全身像,鐫有 孫中山 的手跡「巾幗英雄」。>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