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dnesday 5 August 2015

一江無二涉: 給周容的精簡網上翻譯課 a Translation Lesson

給周容的精簡網上翻譯課(改良版1.1): 信達雅恰

咦,小姐,恕我唐突,上周才遇見你,怎麽現在你的氣質顯得更為信美雅麗,容光煥發,明艷照人了?

哈哈,信報論壇高手如雲,這是當然之事嘛!懇請諸君繼續踴躍發言賜教!謝謝各位!

1. 前言  Preface
話說信壇問題人物 周容,意欲勇闖譯林,不知好歹,問道於盲。適逢在下返老還童,赤膽包天,竟敢試答,貽笑大方,幸有高明,出手相助,故有此所謂合成改良版 1.1 矣

2. 翻譯基本法  
The 3 E's in Translation"Exact, Expressive, Elegant"
近代著名學者翻譯家 嚴復 (1854-1921) 倡議的三個翻譯標準:
「信、達、雅」
已成為現代翻譯工作者的不二法門,確是行內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精簡基本功。
(但是,知易行難!嚴復有些譯本也被評為"譯著"而已。)

現在重溫一下:
「信」者,求真求實,忠於原作,直言不諱。(不可指鹿為馬,畫蛇添足!)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true to the written words. Call a spade a spade. 

「達」者,富於精簡地表達作者全部原意神韻。(不可無稄兩可,長篇大論!)
            Make known fully, plainly and concisely the author's thoughts, intention, feelings and meaning.

「雅」者,譯文藻詞得體,文雅優美。
            Elegant in the choice of words and phrases in translation.

「信、達、雅」三要素 之先後排列次序,已經明確指出各自相對之重要性。

3. 譯者本身功架  The Translator's Own Worth
想譯出一篇無比精采,令人讚賞的譯文或譯詩,就要看看譯者的中英文(雙語甚至多語)語文功力,有關體驗,個人治學態度,勤奮度,耐毅力,人生觀等。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

4. 一分耕耘一分收穫  As you sow, so shall you reap
一切成果都靠汗水辛勞,耐心鑽研,時間精力來換取,其間沒有捷徑可言。日常可以勤讀翻譯書籍,名家譯作,用批判眼光,多看多思考。然後,自己多譯多練,多與同行譯友切磋交流,試譯自己喜愛的文句詩篇,由淺入深,  精益求精,方有進步。
翻譯前,要做好如下功夫:
(1)  清楚明白原文每一句每一字的真正意思和可能含意。文中任何典故當有特別意義。
(2)  了解作者的生平,時代背景,經歷,寫作中的對象,對偶等。

5. 翻譯散文和詩詞的分別 Difference in Translating Prose and Poems
一般實用文件中譯英不難, 簡而清便可。 最好保持用同一種地域英語及格式。 例如:
- British English
- American English 

顕而易見,譯詩譯詞譯
要比翻譯散文困難多了!
原因:
(1) 詩本身就是極其精煉的句語,千錘百煉,字字珠璣!又可以有多種解讀!
(2) 在如此嚴謹情況下,「信、達、雅」的標準被迫大幅度提升,更加釋出暗藏其中的「相互矛盾性」!老子說: 「信言不美,言不

本身...「是在翻譯中失掉的東西。」 這句話是美國詩人 羅伯特 . 弗洛斯特 的名言
"Poetry is what is lost in translation."  -- Robert Frost

6. 魚與熊掌 二者不可兼得 Belle infidele vs a Faithful and Beautiful Wife
其實說來,於最高藝術境界,信、達、雅」這三個客觀標準,在實踐上是很難得以共融的,譯者要做出困難痛苦的抉擇,除非你是絕頂高手

翻譯家 許淵沖教授 Prof. Xu Yuanchong (aka 'XYZ') 是 錢鍾書先生 Qian Zhongshu 的高徒。前者曾經如此寫道:
... 翻譯要求忠實,重在求真; 譯詩要求傳情達意,重在求美。無色玻璃般的翻譯求的是真,有色玻璃般的翻譯求的是美。如何解決這個矛盾呢?錢先生認為這是一個兩難的問題,他採取消極的辦法,就是不求有功,但求無過。 我記得朱光潛先生在《詩論》中說過:「『從心所欲,不逾矩』是一切藝術的成熟境界。」我覺得也是譯詩的成熟境界。「不逾矩」是消極的,說是不能違反客觀規律,求的是真;「從心所欲」是積極的,說要發揮主觀能動性,求的是美。結合起來就是說:在不違反求真的條件下,盡量求美,貝多芬甚至說過:為了更美,沒有甚麼規律是不可以打破的。...

許淵沖教授舉出以下例子:
... 香港商務印書館又約我譯《唐宋詞一百首》。詩到李清照的《小重山》,發現有幾句不好懂:
        「春到長門春草青,紅梅些子破,未開勻。
            碧雲籠碾玉成塵,留曉夢, 驚破一甌春。」
注解中說:「碧雲」指茶葉。我想,是不是指清照早晨飲茶,「至茶傾覆懷中,反不得飲而起」呢?沒有把握,又寫信請教錢先生了。得到他11月 25日回信,摘抄如下:
我昨夜自東京歸,於案頭積函中見尊書,急搶先作覆,以免誤譯書期限。李清照詞乃倒裝句,「驚破」指「曉夢」言,非茶傾也。謂晨尚倦臥有餘夢,而婢已以「碾成」之新茶烹進「一甌」,遂驚破殘睡矣。

錢先生的信使我恍然大悟,於是翻譯如後:

        When grass grows green, spring comes to lonely room,
        Mume blossoms bursting into partial bloom.
        From deep red to light shade.
        Green cloudlike tea leaves ground into powder of jade
        With boiling water poured in vernal cup
        From morning dream have woke me up.

譯文還原大致是說:春草青青,春天來到了寂靜的閨房;紅梅已經初開,顏色有深有淺,不太均勻。碧雲般的茶葉碾成了一籠玉屑,用開水一泡,倒入泡春茶用的茶杯 之中,把我從早晨的春夢中驚醒過來了。原文中的「長門」是指「冷宮」,漢武帝把貴妃阿嬌貶入長門宮,從字面上講是冷宮,實際上是說丈夫離家在外,清照一人 獨守閨房,冷靜寂寞,只有夢中能見丈夫,偏偏好夢又給早茶驚醒了。所以譯文不能譯字求真,而要譯意,才能既求真又求美。...

(詳見 "淵沖:憶鍾書師"篇,錢鍾書先生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由百齡錢老夫人楊絳批閱,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編輯出版。
可看以下連結: 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01031/14610698)

7. 過份解讀與恰到好處 Under/Over-Translated vs Just Right
請看從不同角度層面,可以如何試譯如下句子:
"You cannot step twice into the same river." "No man ever steps in the same river twice". -- Heraclitus 
   「你無法兩次涉足在同一條的江河」-- 赫拉克利特斯  (譯本一)
     「一江無二涉。」  (譯本二)
       「江無二涉。」 (譯本三)

因為這位希臘哲人說得妙,在下竟然中了道兒,心想一眾讀者可能一時未能明白其中道理,最初譯文是:「於同一時空,你不可能二次涉水在同一條一模一樣的江河裡。「於同一時空一模一樣都是蛇足畢露,擅自畫出腸來,所以譯文也不見得精簡通順此外,最初譯文中的涉水for "step ... into the... river" 也是譯者想當然而已,原文(這一句子來說)也沒有明確指出"該江河是水流不斷,還是早已乾涸了"。若果認為河床已經龜裂,第二次涉足不是原河原地踏步嗎? 錯了!因為地球無時無刻的自轉和公轉 ,當你再度舉足時,這條河已然運轉到宇宙中的另一個時空了!所以用「涉足」(不是「涉水」)一詞,應當最為適合。於有心壇友提醒修改後,就修正如上, 見 (譯本一)。後來又有壇友問曰:可以譯得再精簡一點嗎? 好,當然可以,請看  (譯本二)若想問:可以譯得更加精簡嗎? 哈,可以,請看  (譯本三),但是有加必有減,「江無二涉」只能夠譯出原句大意,不可能使原文全部完整地重生了。這樣也帶領我們面對另一翻譯要素:「恰」,即是在翻譯時,恰到好處,取得各個要素,包括文情,境情等之平衡。事實上,原作者赫拉克利特斯 是有加以說明: 不同之處是 “Upon those who step into the same river different waters flow.”

8. 可以再提升「信、達、雅」的標準嗎? Can we improve upon the requirements of being "Exact, Expressive and Elegant "?
 「信、達、雅」的翻譯標已沿用多年,有人認為這是 「真、善、美」的體現,也有人(董崇選先生)覺得應該修正為「信、達、恰」即是 the 3 F's: "Fidelity, Fluency, Felicity"。...
可看以下連結: 再論翻譯的三要 (The Three Requirements of Translation: A Reconsideration) 董崇選 (Chung-hsuan Tung)  http://benz.nchu.edu.tw/~intergrams/intergrams/102-111/102-111-tung.pdf

9.上可有完美之譯乎 Does a piece of "Perfect Poetry Translation" ever exist?
問世間,會有真正完美的翻譯譯本嗎?我看不會不了,只有相對來說較為完好的譯本吧。一向以來,有識之士已認定譯詩要譯得好(例如中詩英譯),十居其九都徒勞無功!
  
有人認為譯詩之譯者必須明白該詩意境與神韻。詩乃藝術一種表達形式,而藝術所追求者,美也。所以寫詩或譯詩都要識美學原理,至低限度要識得分辨壯美、淒美、幽美、華美、纖美、柔美、靜美、動美、禪美等等各種美嘅抽象內涵及表達形式。

譯詩非常困難,主因為譯過程中產生『拙化現象』。關於『拙化現象』,楊誌忠先生有以下解釋:

"由於中華民族與西方民族在思維方式、文化及語言表達形式上的差異,
使得漢語詩詞在英譯過程中,無論是詞的選擇還是意象再造方面,會出
現拙化現象,即譯語在一定程度上或在某一方面,未能使原語作品的意象、
意境完全充分地『復現』出來,致使閱讀者難以感受體味漢語詩詞的獨特美感,
留下一些美學欣賞上的遺憾。"
(欲看楊誌忠先生原文,請點擊以下連結)
漢語詩詞英譯過程中的拙化現象

在下覺得楊誌忠先生 說得對。Be that as it may... 儘管如此,人們不會因噎廢食,沒有多媒體全方位極速溝通的話,全球人類就不會也不能大歩邁向最終大同的和樂昇平世界。現在日新又新,每位譯者都是朝著這個目標而努力不懈的修橋築路人,促進不同文化的相互了解共融。

願與 譯林諸位新進周容 共勉!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