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都門帳飲無緒,方留戀處 ,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曉風殘月!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縱有千種風情 ,更與何人說!
TUNE:"Sobbing Rain, Horse-bell A- ringing" Ci
TITLE: "Sadly the cold cicada cried"
-- by Liu Yong (987?-1053?)
-- Translated by Frank C Yue
Sadly the cold cicada cried,
By the pavilion at this late hour
Just stopped had the showers.
Beyond the Capital's gates at the tent,
Just empty moods for drinks at parting then.
How I wished I could stay!
But the boatman wanted to be on his way.
How I wished I could stay!
But the boatman wanted to be on his way.
Holding hands, we did stand --
Teary eyes at teary eyes staring;
Choked, we could speak not a thing.
Once begins the misty journey of a thousand miles,
O What lies in wait in the gloom under strange Chu skies?
Since the days of old
Heart-broken are the lovers at parting!
It's much more hurting
When leaves are falling, Autumn winds blowing cold.
And where shall I be
When I sober up tonight?
Will bank willows be in sight
With crescent Moon, morning breeze?
I'd be away for years (or might be gone for good);
Fine hours and scenes -- no longer charming as they should.
Though my love's e'er so deep and true,
To whom can I say this, but you?
from the net:
[... 《雨霖鈴》本是唐代教坊大曲。安史之亂中,唐玄宗入蜀時,至斜穀口,連天霖雨,在棧道中聞鈴聲,隔山 相應,内心十分淒涼,於是根據這種聲音,創作了《雨霖 鈴》曲,以寄托悲恨,悼念楊貴妃,因實景實情寫下《雨霖鈴》曲以寄托離恨。宋代人倚舊聲填詞,遂亦成曲牌名。宋代演奏這首《雨霖鈴》曲,聽起來還感到極其 哀怨。柳永選取它來寫“清秋節”的“傷離别”,無論“清秋”的蕭颯或“離别”的淒惻,都與曲調的“哀怨”風格十分吻合。我們今天固然已經不能了解它究竟怎 樣歌唱,感受它的音樂形象,但通過吟誦,也還可以領略其低回悲愴、淒楚欲絕的情味。這是由於柳永寫景、寫情,充分利用了語言音調的特點,那悲悲切切的詞 句,讀起來就仿佛聽見離人斷斷續續的哭訴。詞中押的是短促急迫入聲韻,不押韻的地方也多以仄聲字收句,通篇又多用低而細的齒音,這樣就像那“寒蟬”的“淒 切”,就像那“驟雨”的蕭蕭,就像那“曉風”的習習,一片哽咽的抽泣,傳達出“多情自古傷離别,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的如同“夜雨聞鈴”那般的“斷腸聲”。 柳永充分發揮詞的音樂性能。使詞的形象的美與聲調的美結合起來,使文情與聲情統一起來,這也是《雨霖鈴》詞之所以具有巨大藝術感染力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者:肖旭)]
[... 對於柳永的擅長鋪叙,也不可誤解爲步步運筆,處處落墨,包擧無餘,但求詳盡。比如這“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二句,景是虛景,因爲隻不過是設想, 情卻是實情,因爲是由離别引起的,在詞人是由實入虛,在讀者卻是因虛見實。詞人運用了生動的藝術聯想,既有依情揣測的瞻望,又有意在不言中的回顧,充分寫 出清秋離别的複雜内心,而讀者則被調動起自身積累的生活體驗,去完成和補充詞人所提供的藝術境界,使自己對於清秋離别感同身受,小說家有所謂“不寫之 寫”,戲劇家要安排劇中的暗場和人物的潛台詞,國畫家重視畫上的空白,講求“意到筆不到”,音樂家考究“弦外之音”,尋取“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凡此 種種,都屬於藝術上虛實相生的妙用。其實,“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足”二句雖在下片,但本身就是有虛有實的。上句虛寫發問,下句實寫作答。假如虛景 也虛寫,把“楊柳岸曉風殘月”變爲“空慘淡無邊岑寂”一類的抽象辭語,那就不可能產生動人的藝術力量,而且通篇《雨霖鈴》詞也會爲之減色。就是在具體描寫 離别場面的上片,即有“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二句,並且對“煙波”、“暮靄”、“楚天”的實在景物,分别用“千里”、“沉沉”、“闊”來加以 形容,使它們越出了極目遠眺的範圍之外,又統由“念去去”三字領起,這就成了實景虛寫,既表現出“留戀”之深,“催發”之急,“無語凝咽”之痛切,又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下片的逐層推想,帶出“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千古名句來。]... [他的《雨霖鈴》詞,就是把宋玉《九辯》的 “悲哉!秋之爲氣也!……憭栗兮若在遠行”,與江淹《恨賦》的 “黯然銷魂者,唯别而已矣!……行子斷腸,百感淒惻”,兩相結合,借悲秋寫傷别,所以詞中說:“多情自古傷離别,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
[... 《雨霖鈴》本是唐代教坊大曲。安史之亂中,唐玄宗入蜀時,至斜穀口,連天霖雨,在棧道中聞鈴聲,隔山 相應,内心十分淒涼,於是根據這種聲音,創作了《雨霖 鈴》曲,以寄托悲恨,悼念楊貴妃,因實景實情寫下《雨霖鈴》曲以寄托離恨。宋代人倚舊聲填詞,遂亦成曲牌名。宋代演奏這首《雨霖鈴》曲,聽起來還感到極其 哀怨。柳永選取它來寫“清秋節”的“傷離别”,無論“清秋”的蕭颯或“離别”的淒惻,都與曲調的“哀怨”風格十分吻合。我們今天固然已經不能了解它究竟怎 樣歌唱,感受它的音樂形象,但通過吟誦,也還可以領略其低回悲愴、淒楚欲絕的情味。這是由於柳永寫景、寫情,充分利用了語言音調的特點,那悲悲切切的詞 句,讀起來就仿佛聽見離人斷斷續續的哭訴。詞中押的是短促急迫入聲韻,不押韻的地方也多以仄聲字收句,通篇又多用低而細的齒音,這樣就像那“寒蟬”的“淒 切”,就像那“驟雨”的蕭蕭,就像那“曉風”的習習,一片哽咽的抽泣,傳達出“多情自古傷離别,更那堪冷落清秋節”的如同“夜雨聞鈴”那般的“斷腸聲”。 柳永充分發揮詞的音樂性能。使詞的形象的美與聲調的美結合起來,使文情與聲情統一起來,這也是《雨霖鈴》詞之所以具有巨大藝術感染力量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者:肖旭)]
[... 對於柳永的擅長鋪叙,也不可誤解爲步步運筆,處處落墨,包擧無餘,但求詳盡。比如這“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二句,景是虛景,因爲隻不過是設想, 情卻是實情,因爲是由離别引起的,在詞人是由實入虛,在讀者卻是因虛見實。詞人運用了生動的藝術聯想,既有依情揣測的瞻望,又有意在不言中的回顧,充分寫 出清秋離别的複雜内心,而讀者則被調動起自身積累的生活體驗,去完成和補充詞人所提供的藝術境界,使自己對於清秋離别感同身受,小說家有所謂“不寫之 寫”,戲劇家要安排劇中的暗場和人物的潛台詞,國畫家重視畫上的空白,講求“意到筆不到”,音樂家考究“弦外之音”,尋取“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效果。凡此 種種,都屬於藝術上虛實相生的妙用。其實,“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足”二句雖在下片,但本身就是有虛有實的。上句虛寫發問,下句實寫作答。假如虛景 也虛寫,把“楊柳岸曉風殘月”變爲“空慘淡無邊岑寂”一類的抽象辭語,那就不可能產生動人的藝術力量,而且通篇《雨霖鈴》詞也會爲之減色。就是在具體描寫 離别場面的上片,即有“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二句,並且對“煙波”、“暮靄”、“楚天”的實在景物,分别用“千里”、“沉沉”、“闊”來加以 形容,使它們越出了極目遠眺的範圍之外,又統由“念去去”三字領起,這就成了實景虛寫,既表現出“留戀”之深,“催發”之急,“無語凝咽”之痛切,又自然而然地過渡到下片的逐層推想,帶出“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的千古名句來。]... [他的《雨霖鈴》詞,就是把宋玉《九辯》的 “悲哉!秋之爲氣也!……憭栗兮若在遠行”,與江淹《恨賦》的 “黯然銷魂者,唯别而已矣!……行子斷腸,百感淒惻”,兩相結合,借悲秋寫傷别,所以詞中說:“多情自古傷離别,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
also from the net:
柳永(987年?-1053年?),字耆卿。本名三變,字景庄,後改名永。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 人。北宋文學家、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宋仁宗朝進士,官至屯田員外郎,故世稱柳屯田。他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以畢生精力作詞,並以「白衣卿相」自詡。其詞多描繪城市風光和歌妓生活,尤長於 抒寫羈旅行役之情,其中慢詞獨多,鋪敘刻畫,情景交融,語言通俗,音律諧婉,在當時流傳極其廣泛,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之說。柳永作為婉約派最 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對宋詞的發展有重大影響,代表作有 《雨霖鈴》、《八聲甘州》、《鳳棲梧》等 ,現存有大量詩篇。
生平
淳化三年(992年),柳永父柳宜通判全州,柳永被安置於福建崇安。至道元年(995年)回到汴京。柳永與張先齊名,並稱張柳。柳永的父親、叔叔、哥哥三接、三復都是進士,連兒子、姪子都是。柳永本人卻仕途坎坷,四十六歲時,參拜宰相晏殊時,因《定風波》中「綵線閒拈伴伊坐」一句被掃地出門。
景祐元年(1034年),才賜進士出身,是時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屯田員外郎,又稱柳屯田。出言不遜,得罪朝官,貶為平民,從此出入名妓花樓,自稱奉旨填詞柳三變。
柳永一生都在妓院巷裡親熱唱和,大部分的詞誕生在青樓笙歌艷舞、錦榻綉被之中,當時歌妓們的心聲是:「不願君王召,願得柳七叫;不願千黃金,願得柳七心;不願神仙見,願識柳七面。」柳永晚年窮愁潦倒,在潤州去世時一貧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們集資營葬。柳永墓在丹徒山(北固山)下,死後亦無親族祭奠,每年清明節,妓都相約赴其墳墓祭、掃,並相沿成習,稱之「弔柳七」或「弔柳會」。
詞風
柳永開始大量作長調,作品多慢詞,以長調的形式和手法為主,使北宋詞至此而一變,由小令時期進入慢詞時期。柳永精於音律,詞調多自創,作品音律諧婉,詞意妥貼,宜於歌唱。
柳詞風格婉約,細緻含蓄,纏綿悱惻,表現深刻,情感真摯,意境秀麗,情景交融。柳詞長於鋪敘,曲盡形容,善於白描,多用口語,語言通俗顯淺,普遍使用方言俗語。
題材內容上,柳永開拓和擴展詞的內容,鋪敘城市風物,觸及城市生活較廣的一面,寫妓女的不幸而寄予同情,沉溺都市繁榮生活的男女心理及男女之情;柳永也寫羈旅愁思,離情別緒,山川勝景以及懷古喟嘆。當時人說宋仁宗朝四十二年的太平景象全寫進柳永的作品裡。
柳詞可分俚、雅兩派。蘇軾稱「世言柳耆卿曲俗,非也,如《八聲甘州》之『霜風凄緊,關河冷落,殘照當樓』,此語於詩句不減唐人高處。」秦觀深受其影響,蘇軾為此還批評秦觀「不意別後,公卻學柳七作詞。」秦觀答以「某雖不學,亦不如是。」東坡指出:「『銷魂當此際',非柳七語乎?」。張先譏誚他的早行詞「語意顛倒」。
作品
柳永詞流傳甚廣。其作品僅《樂章集》一卷流傳至今。描寫羈旅窮愁的,如《雨霖鈴》、《八聲甘州》,以嚴肅的態度,唱出不忍的離別,難收的歸思,如「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一句極富感染力。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評說「耆卿詞格固不高,而音律諧婉,語意妥帖,承平氣象,形容曲盡,尤工於羈旅行役。」
軼事
- 三秋桂子,十里荷花:據說金國海陵王完顏亮讀罷柳永的《望海潮》一詞,稱讚杭州之美:「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立馬吳山之志」,隔年以六十萬大軍南下攻宋。
- 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宋葉夢得《避暑錄話》記載:「柳永為舉子時,多游狹邪,善為歌辭。教坊樂工每得新腔,必求永為辭,始行於世,於是聲傳一時。余仕丹徒,嘗見一西夏歸朝官云:『凡有井水處,即能歌柳詞。』」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