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7 July 2013

陈子昂:但见沙场死, 谁怜塞上孤!They fell on frontier battlefields old; Who would pity these lonely souls?

《感遇詩》三十八首 其三  陳子昂

蒼蒼丁零塞,   今古緬荒途。
亭堠何摧兀
   暴骨無全軀。
黃沙幕南起
   白日隱西隅。
漢甲三十萬
   曾以事凶奴。
但見沙場死
   誰憐塞上(一作孤。



《感遇 苍苍丁零塞 陈子昂


     苍苍丁零塞,    今古缅荒途。

     亭堠何摧兀,    暴骨无全躯。

     黄沙漠南起,    白日隐西隅。

     汉甲三十万,    曾以事匈奴。

     但见沙场死,    谁怜塞上孤!


GAN YU: "Pondering Over My Experience" No. 3 (of 38)
-- by CHEN ZI'ANG (661-702)
-- Translated by Frank C Yue 

Fort Ding Ling is so desolate,
With its lonesome, cold, dark fate --
From days of old to nowadays,
It is so far, far away.
Tall watch-towers dilapidated,
Scatter'd white bones ne'er collected.
Three thousand armour'd troops times a hundr'd
Did fight the fierce invading Huns.
They fell on frontier battlefields old;
Who would pity these lonely souls?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
may also be translated as follows, v. B:

On the battlefield far and wide
Their order was to fight and die;
For these lonely souls who would cry? 

which version, A or B, do you prefer? -- translator.  


from the net: 
<公元 686年(武则天 垂拱二年)春,金微州(今蒙古人民共和国肯特省一带)都督 仆固始  叛乱,南下烧杀掳掠,边境受到很大危胁。同年四月,陈子昂 怀着 “感时思 报国” 的满腔热忱,参加了左豹韬卫将军 刘敬同 率领的北征军,在疆场战斗了三个月。这首诗,就是他在这次北征中所作。从首句的 “苍苍丁零塞” 可知,它作于其 年五月唐军进驻同城(即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境内的黑城废墟)之后不久。
丁零,是古代的少数民族,汉代臣属匈奴,游牧于我国北部和西北部边地,元魏时称铁勒或敕勒,唐时称回纥。诗人来到西 北边陲,遥望丁零人的居处,只见 “荒途” 一直伸向苍茫的远方,用 “今古” 二字表明,当今边防不仅没有新的设施,而且连旧有的古道也荒废了。对于近处的 “亭堠”(戍边的城堡),诗人在用 “何摧兀”(多么险峻)加以赞叹之后,又列举了士兵的惨死沙场,暴尸旷野。暗示边塞徒有险峻的城堡而已。在《感遇》(三十 七)中诗人曾经明确写道:“塞垣无名将,亭堠空崔嵬。” 在这次北征中,他向朝廷上书的《为乔补阙论突厥表》也曾指出,边防惨败的沉痛教训之一,就是 “主将 不选,士卒不练”,轻率出兵。由此可知,此篇慨叹士卒丧生,亭堠虚设,旨在抨击朝廷任人不当,守边将帅无能,指挥不当。紧承“暴骨无全躯”,诗人又描绘了  “漠南”(蒙古大沙漠以南,即今内蒙古一带)的黄昏景色:狂风卷起黄沙,漫天飞扬,夕阳西坠,惨淡无光。这阴沉凄凉的景象,使诗人想起汉代三十万大军与匈 奴作战,也在塞外遭到了惨败。历史的回顾与眼前的自然环境融汇在一起,渲染了古战场的悲惨气氛,表达了诗人对古今在塞外为国捐躯的士兵的无限感伤。由对死 亡士兵的同情,诗人又推及到对他们的遗孤的关切。 “但见沙场死,谁怜塞上孤”,直接谴责当政者不吊死问生,冷酷无情。“但见”与“谁怜”呼应,对比鲜明, 激愤警切,发人深省。

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边地荒凉悲惨的景象,抨击了边备空虚、将帅无能,丧师辱国,以及塞上遗孤得不到体恤等弊政, 表达了自己对广大兵民的同情。在唐近三百年间数以千计的边塞诗中,呼喊出了关切时弊民瘼的第一声。在写作上,这首五言古诗以沉郁悲壮之气贯穿其中,直抒胸 臆;见闻与感慨也结合得很自然紧密;语言质朴劲健,一扫齐梁浮艳之风。>


 
<陈子昂
(659~700)唐代文学家,初唐诗文革新人物之一。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四川省射洪县)人。因曾任右拾遗,后世称为陈拾遗。青少年时家庭较富裕,慷慨任侠。成年后始发愤攻读,关心国事。24岁时举进士,直言敢谏,一度因 “逆党” 反对 武则天 的株连而下狱。两次从军, 对边塞形势和当地人民生活有较深的认识。后因父老解官回乡,父死居丧期间,权臣武三思指使射洪县令 段简 罗织罪名,加以迫害。冤死狱中。其诗风骨峥嵘,寓意 深远,苍劲有力。有《陈伯玉集》传世。>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