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29 March 2013

賈島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Beneath the pine, I asked of the child. "My master's gone for herbs grown wild;

【尋隱者不遇】 唐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採藥去。
只在此山中,
雲深不知處。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松下问童子,    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处。

        


XUN YIN ZHE BU YU ("Failing to Find the Hermit")    
-- by JIA DAO (779 - 843)  
-- Translated by Frank C Yue

Beneath the pine, I asked of the child.
"My master's gone for herbs grown wild;
He should just be in the mountain there,
Deep, way deep in the clouds somewhere."



from the net:

<贾岛 (779~843),唐代诗人。字浪仙。范阳(今北京附近)人。早年出家为僧,号无本。元和五年(810)冬,至长安,见 张籍。次年春,至洛阳,始谒韩愈,以诗深得赏识。后还俗,屡举进士不第。文宗时, 因飞谤, 贬长江(今四川蓬溪)主簿。曾作《病蝉》诗 “以刺公卿”(《唐诗纪事》)。开成五年(840),迁普州司仓参军。武宗会昌三年(843),在普州去世。贾岛诗在晚唐形成流派,影响颇大。唐代 张为《诗人主客图》列为 “清奇雅正” 升堂七人之一。清代 李怀民《中晚唐诗人主客图》则称之为 “清奇僻苦主”,并列其“入室”、“及门”弟子多人。晚唐 李洞、五代 孙晟 等人十分尊崇 贾岛,甚至对他的画像及诗集焚香礼拜,事之如神(《唐才子传》、《郡斋读书志》)。贾岛  著有《长江集》10卷,通行有《四部丛刊》影印明翻宋本。李嘉言《长江集新校》,用《全唐诗》所收贾诗为底本,参校别本及有关总集、选集,附录所撰《贾岛年谱》、《贾岛交友考》以及所辑 贾岛诗评等,较为完备。>



... < 贾岛 是以“推敲”两字出名的苦吟诗人。一般认为他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其实他的“推敲”不仅着眼于锤字炼句,在谋篇构思方面也是同样煞费苦心的。此诗就是一个例证。

  这首诗的特点是寓问于答。“松下问童子”,必有所问,而这里把问话省略了,只从童子所答“师采药去”这四个字而可想见当时松下所问是 “师往何处去”。接着又把“采药在何处”这一问句省掉,而以 “只在此山中” 的童子答辞,把问句隐括在内。最后一句 “云深不知处”,又是童子答复对方采药究竟在山前、山后、山顶、山脚的问题。明明三番问答,至少须六句方能表达的,贾岛采用了以答句包赅问句的手法,精简为二十字。这种 “推敲” 就不在一字一句间了。

  然而,这首诗的成功,不仅在于简炼;单言繁简,还不足以说明它的妙处。诗贵善于抒情。这首诗的抒情特色是在平淡中见深沉。一般访友,问知他出,也就自然扫兴而返了。但这首诗中,一问之后并不罢休,又继之以二问三问,其言甚繁,而其笔则简,以简笔写繁情,益见其情深与情切。而且这三番答问,逐层深入,表达感情有起有伏。“松下问童子” 时,心情轻快,满怀希望;“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一坠而为失望;“只在此山中”,在失望中又萌生了一线希望;及至最后一答:“云深不知处”,就惘然若失,无可奈何了。
  
        
         然而诗的抒情要凭借艺术形象,要讲究色调。从表面看,这首诗似乎不着一色,白描无华,是淡妆而非浓抹。其实它的造型自然,色彩鲜明,浓淡相宜。郁郁青松,悠悠白云,这青与白,这松与云,它的形象与色调恰和云山深处的隐者身份相符。而且未见隐者先见其画,青翠挺立中隐含无限生机;而后却见茫茫白云,深邃杳霭,捉摸无从,令人起秋水伊人无处可寻的浮想。从造型的递变,色调的先后中也映衬出作者感情的与物转移。

  诗中隐者采药为生,济世活人,是一个真隐士。所以 贾岛 对他有高山仰止的钦慕之情。诗中白云显其高洁,苍松赞其风骨,写景中也含有比兴之义。惟其如此,钦慕而不遇,就更突出其怅惘之情了。(沈熙乾)>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